在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,居家隔離、網課學習、非常態返校等系列非預期事件接踵而來,加之在校園生活中原本需要應對的人際沖突、學習壓力、情緒困擾等問題堆積疊加,學生壓力倍增,雖然返校已經過去近2個月,但學生們面臨的學習與生活困難有增無減。為緩解學生的焦慮感,提升應對挫折的信心,本周從6月8日到6月12日,高中心理教師劉穎和宋利帶領高中部分年級學生開展了以《挫折新視野》為主題的心理團體輔導活動。
活動開始,老師通過狐貍和葡萄遇見的挫折情境,帶領同學們一起預測這只的狐貍可能的“狐生”。
“當狐貍遇見可口的葡萄,想吃但夠不著時,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呢?”
“假如它是一只憂傷的狐貍?”
“假如它是一只暴躁的狐貍呢?”
“又或者它是一只感性的狐貍呢?”
問題一出,激烈的討論隨即展開,通過老師積極的引導,同學們意識到,面對一樣的挫折情境,不同的情緒反應會產生不一樣的行為方式,進而促成不一樣的人生狀態。面對挫折,其實,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和方法。
接下來,老師給學生講述了一個五歲小女孩為了夢想,拒絕借口,克服困難,努力拼搏的故事,同學們感觸頗深,開始暢談自己在成長中遇到的挫折事件,感動與感慨一觸即發。
遇到挫折,我們可能會委屈、憂傷,甚至憤怒、絕望,但我們也可以選擇坦然接受,樂觀對待,積極成長。面對挫折時,否定、合理化、幽默、認同、隔離等十二種自我防御機制人人皆有,區別在于,選擇不同的自我防御機制,引來不同的應對態度和行為,挫折是墊腳石還是絆腳石,全在于我們的選擇。
“挫折新視野”環節,老師邀請了一位近期“有點煩惱”的同學作為志愿者,在白紙上用一筆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,接著通過全班總動員的方式,讓每位同學給此畫添加一筆,原本暗含消極色彩的圖畫,經過多人相助,一下子散發光芒,充滿能量。通過此活動,同學們面對挫折有了嶄新的視野:當我們遇到難以應對的困境時,我們擁有的選擇不止一個,其中,向信任的人求助,就是一種積極、智慧的應對方式,人際支持本身也是我們心理能量的支撐。
千錘百煉始成鋼,百折不撓終成才。愿同學們都能慢慢總結經驗教訓,用更加成熟的態度和方式客觀、理性地對待每一次挫折。